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我院張曉濤教授應邀出席中宏論壇并作題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言

    【 發布日期:2022-10-26 】

    近期,中宏論壇第二十九場研讨會于10月19日下午在京召開,我院張曉濤教授應邀出席研讨會并圍繞會議主題“聚焦‘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中宏觀察家暢談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體會與大勢前瞻”作題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旨發言。相關内容刊登在中宏網2022年10月20日刊。

    文段節選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宏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學習體會。

    一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内在要求。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各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中國從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開放之路。曆史經驗證明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

    改革與開放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對外開放本身就是改革,開放對改革的促進與深化作用已經從最初的倒逼機制,轉變為對标高标準規則主動變革,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為其他落後及發展中國家發展貢獻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發展的内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黑天鵝”和“灰犀牛”頻發,全球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嚴峻形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世界經濟協調發展面臨考驗,中國不但要堅定不移沿着對外開放的道路走下去,還要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順應曆史發展規律與邏輯,以政策落實、法律監管、制度引領為導向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以開放推動創新,既有利于中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二是高水平開放的内涵及兩個重點領域

    從高水平開放的涵義看。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赢。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拓展對外貿易多元化,完善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

    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投資項目質量與效果,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參與全球治理公共事務,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提高全球治理參與能力。

    推動制度型開放重在政策的貫徹落實。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優勢、适應國情和發展需要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摸着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治理智慧以及确保開放行穩緻遠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面向未來,在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同時,将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開放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推進開放,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将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一輪的制度紅利,并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度型開放要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領域規制與國際規制接軌,優化制度供給,推動制度變革。

    完善法律法規、講求公平公正,用法律法規落實對外開放政策,建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履約執行機制,是打破國内外阻礙開放種種藩籬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特别是公平公正法治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充分契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需要,不僅有利于提高政策透明度,也将引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朝着以規則為導向的方向發展,為推動全球發展釋放強大動能。

    深耕厚植,行穩緻遠,着力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所引領的新型全球化,不是構築排他性的貿易保護圈子,而是實現真正的互利共赢,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中國主導共建的“一帶一路”,突破了原有國際分工的地理局限,為更多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紅利創造了機遇,突破了已經形成的國際分工網絡的空間局限,塑造新的産業鍊、價值鍊和供應鍊。共建“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的開通極大促進了中國内陸城市與境外的經貿合作,不僅使得世界經濟地理更加平衡,也開創了新的分工、生産和流通模式。

    中國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持續加強國際産能合作,對接投資區域的當地發展戰略,創造與上下遊企業的協同效應,實現采購、生産、銷售一體化海外轉移,打造貫穿産業鍊的生态圈,切實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與就業機會,增強所在國的經濟實力。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階段,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賦予中國企業國際經營的新使命。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不僅要取長補短,更要綜合運用全球資源進行開放式創新,滿足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同時也要秉持真實親誠的理念和正确的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注重長期利益,避免追求短期利益,既要企業獲得收益,更要樹立國家口碑,成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與中國智慧的傳播者。通過遵規守法經營,為當地民衆創造就業,與所在地實現共同成長,建立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需要具有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的精神。“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其中,涉及的行業也從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擴展至當地發展所需的各行各業,從國企領軍、到越來越多的民企、外企參與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國家迫切需要建立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化的起步,有的國家穩步發展,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新區域,有的國家具有技術與創新優勢,不同國别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人文各不相同,目标與要求也不一樣,應該多考慮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隻有與其發展特點、戰略規劃進行對接,才能實現同舟共濟、互利共赢。做好這些,需要進行深入研判,要做到一國一策,一事一策。“一帶一路”引領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也應該從關注投資額增長,轉向投資的質量和結構的改進,真正提高在全球範圍内配置資源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市場的競争力,強化海外風險的防控機制,從“走出去”升級為“走進去”和“走上去”。

    三是正确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内涵及其影響。

    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對我國發展格局提出新要求。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統籌當前和長遠、國内和國際、發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争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新發展格局意味着在高質量的“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基礎上,主動參與國際循環,也就是國際分工、生産、流通,通過價值鍊的升級與重塑,引領某些産業的國際分工,區域經濟合作的國際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味着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将實現新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促進,既有利于進一步釋放國内經濟循環的潛力,又能夠為全球經濟發展,國際經濟循環帶來新動力。

    新發展格局是基于外部發展環境變化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特點的科學判斷,意味着既要繼續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合作和競争新優勢,還要強調推動高水平開放,繼續發揮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因素與中國力量包括推動維護和發展多邊主義,堅持區域安排的開放,反對區域安排的排他性等。

    在外部環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構建國内大循環,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體系門類齊全優勢,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潛力,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路徑的曆史性變化,這也是趕超型經濟體到一定發展階段必須要作出的調整,不但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生産和消費大國,這一變化也有利于世界經濟複蘇與國際協調。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對構建國内大循環至關重要,堅持供給端與需求端協同發力,進一步擴大内需與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擴大投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激發消費活力。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關鍵是要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藩籬進一步降低制度成本、物流成本,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使中國經濟的發展獲得新的動力并更具有活力。

    張曉濤教授

    伟德平台怎么样院長

    版面原文

    中宏網2022年10月20日刊(中宏論壇)

    來源:

    中宏網2022年10月20日刊(中宏論壇)

    原文鍊接:

    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79-255224-1.html

    版權所有 伟德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       地點: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學院13号樓        郵編:102206 電話:61776210、61776220

    Baidu
    sogou